纺织行业微利时代 佛山一家代工厂之死
来源:中华纺织网作者:lara时间:2013.07.18
2006年,亿海工厂迎来企业发展高潮。当时算上临时招聘的工人,亿海工厂的规模一度扩张到了近800人,逼近张槎服装行业内第一梯队企业安东尼服饰有限公司佛山工厂员工总量。“公司产值超过了1亿多元,订单根本做不完。”林辉表示,为了按期交订单,亿海服饰把部分订单外发给周边的近十多家小代工厂,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
一份发布日期为2011年3月,由张槎街道办联合广州市社科院共同发布的《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亿海工厂与安东尼、奔腾、光大服饰等并称为行业骨干企业,并提出要以他们为龙头,在针织服装行业中培育一批品牌企业。这显示了亿海工厂在业内被普遍认可的地位。
直到2008年之前,亿海工厂经历了长达两年的“黄金时期”,“其实当时也有不少做贴牌生产的代工厂生意不好,但是我们工厂的经营状况一直不错。”林辉说道。
挫折
代工厂进入微利时代
2008年起,纺织服装行业因为招工难,开始不得不大量使用薪酬是正常工人工资一倍的临时工;2009年,纱线价格飞涨30%;2010年整个行业遭遇租金上涨压力。与此同时,行业“361”回款规则的周期被严重拉长,各种成本叠加效应与“361”回款潜规则下,订单对代工厂而言,变成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鸡肋。
招工难临时工盛行
2008年以后,情况开始不妙了。“金融危机倒没什么影响,招工难比金融危机还可怕。”林辉说道。
珠三角用工荒的报道从那时起已密集见诸各大媒体报道之上。作为制造之都的佛山,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频频遭遇招工难,张槎针织服装行业亦然,一些无法忍受的服装企业,开始在内陆城市建厂,包括佛山光大服饰等在内的一批张槎服装企业在那几年主动走出去建厂,形成了业内一股内陆建厂潮。
亿海工厂在当时还没有考虑过搬厂,它与业内如安东尼等成为了张槎早期比较注重如何留住员工的企业之一。林辉回忆道,这一年,公司开始为员工代购火车票、员工年后准时返工有奖励、建夫妻房、举办员工生日会等,招工上与专门的技术培训学校合作,由他们对招来的生手进行培训,这些措施使得亿海工厂春节后的返工率达到了80%,成了当年所在厂区附近唯一一家能够在年初七正常开工的企业。
但无论是对于亿海工厂,还是整个张槎纺织服装行业,招工难的问题都不可能就此解决。作为淡旺季分明的行业,特别到了旺季,纺织服装企业往往需要招聘大量的熟手。“2007年的时候,张槎有几万的熟手,后来似乎就凭空消失了。”在安东尼服饰做人力资源的郑钊波感慨道。与此同时,一个由熟手组成的临时工大军,悄然形成。
一名正常“入厂”的熟手,工资只有一名临时工市场价格的一半,但工厂不会为临时工办理包括社保等各类福利保障。即便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熟手跑去当临时工。“临时工大军的出现,使得整个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曾在亿海工厂长期负责市场工作的曾小峰(化名)说道。
亿海工厂尝试过培训生手,但是光第一阶段,即前期20天纯培训阶段,用于一名生手练习的人均面料就达到十公斤,近2000元面料成本,还不包括吃住等费用。生手培训成本过高,致使张槎纺织服装行业用临时工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所有企业都一边苦不堪言、一边不得不用。
- 倒计时15天!2022宁波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开展在即2022.08.04
- 探访“牛仔之都”-增城新塘2021.01.06
- 5分钟做2000件不同衣服?阿里巴巴服装厂开工了!2020.09.18
- 上半年印染行业经济运行简析:指标显著下降 企业亏损加深2020.08.27
- 疫情“制造”服饰业“低估契机”海澜之家“黑马”气质隐现2020.08.25
- 可弹可染,还抗菌可粘合 氨纶下游市场应用空间正在拓展2020.08.18
- 柯桥宝纺印染打造绿色工厂2020.08.17
- 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下,纺织企业如何应对外贸和内需市场?2020.08.12
- 国际棉价强势上涨 国内棉价跟涨2020.08.11
- 大厂小厂“两重天” 印纱内销好转致价格提升2020.08.11
- 亏损10倍,“从不打折”安德玛向中国市场低头2020.08.10
- 新年度棉价预计在11000-14000元/吨震荡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