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棉花直补并非最终目的
来源:中华纺织网作者:Ashcol时间:2013.07.22
“目前的棉花政策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提倡直补政策,只是为了打破当前的制度,希望更多地实现市场化。但是直补政策也并非是最好的调控政策。”中纺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表示,只有走出小农经济式的种植模式,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和产业化发展,提高棉花质量,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才是解决棉花问题的根本之路。
目前新疆兵团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机械采摘,明显提高了棉花种植的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目前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产量的50-60%。因此,新疆既是直补政策的最佳试点,也是未来棉花产业发展模式的试验田和先行者。
中证期货分析师陈静也认为直补并不是最佳的方案,国外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更倾向于市场的问题用市场手段解决,如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很好地替代了原先为保护农民利益而采取的补贴政策。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棉纺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陈静认为,一方面,纺织业要提升自身的生存及竞争能力,再不能将行业定格于前两年低门槛、大打价格战的局势,应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加大研发与品牌树立、培养;另一方面,要有风险控制意识,可借助金融工具规避一定的市场风险。
“棉纺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来对我国经济增长、出口创汇产生了巨大作用,但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之时,棉纺企业又处于相对的夕阳产业,此后应立足于结构性行业调整,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品牌附加值。同时,借鉴欧美市场的先进经验,对原材料进行一定的风险控制管理,在寻找适应公司产品的原材料替代品之外,更要运用棉花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功能,有效降低企业原料成本与库存跌价损失,锁定企业预期利润。”首创期货首席分析师董双伟表示。
“应尽可能用市场化手段去解决棉花产业面临的问题。”董双伟建议,近年来政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棉纺企业用棉成本高企的困境,未来有关部门应该为企业创造市场化、公平化的竞争环境。在此基础上,棉纺企业要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主动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与品牌附加值,进行升级换代。
- 倒计时15天!2022宁波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开展在即2022.08.04
- 探访“牛仔之都”-增城新塘2021.01.06
- 5分钟做2000件不同衣服?阿里巴巴服装厂开工了!2020.09.18
- 上半年印染行业经济运行简析:指标显著下降 企业亏损加深2020.08.27
- 疫情“制造”服饰业“低估契机”海澜之家“黑马”气质隐现2020.08.25
- 可弹可染,还抗菌可粘合 氨纶下游市场应用空间正在拓展2020.08.18
- 柯桥宝纺印染打造绿色工厂2020.08.17
- 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下,纺织企业如何应对外贸和内需市场?2020.08.12
- 国际棉价强势上涨 国内棉价跟涨2020.08.11
- 大厂小厂“两重天” 印纱内销好转致价格提升2020.08.11
- 亏损10倍,“从不打折”安德玛向中国市场低头2020.08.10
- 新年度棉价预计在11000-14000元/吨震荡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