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工业网首页

缝纫机绣出精巧美观如今四路绣品无人绣

来源:作者:时间:2013.03.07

导读:电脑绣花出现之后,用缝纫机做刺绣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方思良说,电脑绣花效率高,又比手工轻松得多,自然就把传统的给慢慢替代了。

  永康市龙山镇四路是远近闻名的“绣品之乡”,这里曾经家家户户都做刺绣,四路刺绣市场生意兴隆。如今,四路会做且仍在做刺绣的人已经很少了,四路刺绣市场也多是以家纺用品为主。

缝纫机绣出精巧美观如今四路绣品无人绣0.jpg

缝纫机绣出精巧美观如今四路绣品无人绣

缝纫机绣出精巧美观如今四路绣品无人绣1.jpg

缝纫机绣出精巧美观如今四路绣品无人绣

  曾经流行又热闹 四路人人会刺绣

  在80多岁的当地人陈天球带领下,我们在四路绣品市场转了一圈。四路绣品市场如今主要经营的项目是家纺,市场里大大小小的店铺和工厂不少,到了秋冬旺季,生意十分兴隆。四路处于永康东北大门。据说几百年前,刺绣在四路相当风行,当时已有“男大上书堂,女大上花房”的说法。20世纪60年代,四路出现了新一代绣花业———机绣,一时间,四路家家户户都做起了刺绣,绣品生产热火朝天。当时永康民间有句流行语:要看好姑娘到四路口,要看好后生到金江龙。好看的姑娘都在四路口忙着刺绣呢!1991年,四路口建起了绣品批发市场,刺绣成为其一大特色。

  不过,四路绣品市场现在仍然在做刺绣的人,已经很难找得到了。方思良的店“东方神绣”还有刺绣品的身影,他把精美的《七仙女》、《麒麟送子》等绣品摆在店门口,还是十分吸引眼球的。方思良是本地人,“小时候家家户户都做刺绣,那时候就是用缝纫机在做。我的姐姐都会做,没事我也凑上去绣几下。”耳濡目染下他学会了缝纫机刺绣。方思良说,缝纫机刺绣相比手工刺绣要快很多,三四十种颜色的丝线球能同时上机器,刺绣出五颜六色的图案与纯手工效果相差无几。

  方思良说,曾经的四路口,家家户户都是忙着刺绣的身影,姑娘们手中的针线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有的人技艺好,绣得精细,图案也会繁复一些,比如百花、七仙女等;有的人虽然技艺一般,但在枕头和被面上绣一对鸳鸯、几个孩童或几朵小花,也游刃有余。那时候家家户户办喜事都要准备几件精美的刺绣用品,主人家也显得体面。附近的人也都会到四路来寻一家手艺好的,定做几件。“在永康五金发展起来前,象珠、芝英等永康各地商贩常到我们四路买走大量绣品,拿回去贩卖。”

  如今被电脑绣花替代 手工绣有人买无人绣

  “后来,有人用工业绣花机代替缝纫机做过一阵子,时间很短。也有人把缝纫机刺绣坚持了下来。不过电脑绣花出现之后,用缝纫机做刺绣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方思良说,电脑绣花效率高,又比手工轻松得多,自然就把传统的给慢慢替代了。

  电脑绣花、印花技术的应用,使传统刺绣渐渐失去了市场。如今,年轻的姑娘都不会拿绣花针了,能够拿起针的就剩下大妈级的老艺人了。即使是有这方面专长的大妈级艺人,如今也大多不愿再拿绣花针了。方思良说,手工绣花很损眼伤神,也容易有颈椎病之类的职业病,年纪大了,自然吃不消做。如今50岁的他做起来也有些吃力了。而手工刺绣的工钱一天也不过七八十元,如果工钱再高成本就太大了。工钱不高,也就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做。“平时来店里问的人很多,特别是要办喜事了,还是会挑些刺绣被面。不过有人要买,没有人来绣了。”

  “有品牌的床上用品电脑绣,售价要比我们这个高得多,可东西绝对手工的好。”虽然电脑绣花效率高,可拿来与手工绣的一对比,还真能看出些不同。电脑绣花的花线顶多只能同时用6种,缝纫机却能三四十种同时绣。电脑绣出的图案会有些许走样,人物、动物显得呆板,远不及手工刺绣的活泼生动。同样的孔雀,手工刺绣就如工笔画一般栩栩如生。平时绣人物,方思良都是亲自把头部和面部表情绣好,再给别的人继续绣。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各不相同,生动自然。对方思良来说,这就是刺绣作品的魂了,也是它不同于电脑绣花独特的地方。

  技艺失传惹人憾 家纺刺绣分不开

  “一旦版样制好了,电脑绣花能大批量重复生产,生产成本非常低,这是手工刺绣无法比的。因此,经受不了电脑刺绣的冲击,这项传统技艺如今面临失传。”方思良很快也就不做缝纫机刺绣了,现在帮忙绣的两三个人也准备不做了。店里的几件床上用品算是他的绝版了。方思良说,平时还是有人会要买他的东西,不过他都不卖了,这几件留着给大家看看,可能以后就自己收着了。这门老技艺若就此失传,多少让人有些遗憾。

  “现在的绣品市场都没有绣品,都是家纺了?”“差不多吧,不过绣品从一开始就和家纺分不开啊。”方思良说,四路绣品从开始就一直运用在枕套、被面上,几乎没有人会绣在衣服或其他地方,所以绣品其实也是家纺。四路绣品市场的名号一直都没有变过。即使手工刺绣少了,但电脑绣花、印花仍然都给这里带来很多的美丽。

  虽然四路绣品市场名声不小,连江苏南通也曾经来学习取经。但四路绣品市场是流通领域市场,没有工业基础,形成不了“以工促商”的局面,绣品市场似乎都是欠一点气候。

  70多岁的方文旭老人所开的棉被厂在当地算是最大的。他带记者看了花16万元购买的梳棉机生产流水线。这条生产线占地200多平方米,工人装上棉纱,启动开关,约一分钟,一床棉被就生产好了。“新设备生产速度快,产品档次提升了。”老方高兴地说。有人也想引进大型梳棉机,但是机器太占地方,因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只得作罢。方文旭说,四路绣品市场名气挺大的,只是地方好像小了些,厂房多少受到一些影响。大家都盼望着四路绣品市场能有大的变化和发展,把这块延续了几十年的招牌打得更响。

推荐资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会员中心

版权所有 © 2019-2020 服装工业网 冀ICP备190247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