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工业网首页

“量体裁衣”风光不再

来源:汕头都市报作者:时间:2012.11.19

     导读:早年,制衣店在鮀城遍地开花,每当季节交替,店内缝纫机哗啦啭鸣,针线上下穿引,顾客选布热,工人制衣忙,繁荣景象羡煞其他业者。然而随着服装市场的扩大与网购风潮的兴起,传统制衣行业大受冲击,门庭若市成了旧时回忆,多数制衣店生意每况愈下,就连布料、缝纫设备等与制衣相关的物件也遭受冷落。

     那么,在服装价格日渐上涨、网店日渐增多的今天,传统制衣业是难以存活,还能绝处逢生吗?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调查。

     现状:  制衣店寥寥无几

     汕头的大街小巷,商户林立,服饰店数量之多,足以用“半壁江山”来形容。不过,这种顽强生机似乎未发生在传统制衣行业上。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市区,原本随处可见的传统制衣店已经难觅踪影,曾经颇为显眼的“制衣”二字也渐从琳琅满目的牌匾上消失,如今的制衣店可谓少得可怜。

     记者连日巡城,在东区各干道街巷,传统制衣店几近匿迹,只有深入老市区或部分旧式居民区内,方才找到稀稀落落数家裁缝店。这些裁缝店店面大多窄小简陋,店内顾客寥寥无几,店主和店员闲着无事,泡茶聊天,有人进店也不忙招呼,甚至一听要制衣,索性摆摆手婉拒。

     “做衣?没有。我们只修改衣裤。现在少有人来做衣服了。”中山路一家裁缝店的店主苏女士对记者说,十几年前制衣业红火时,店里用来制衣的缝纫机还不止这两台,尤其到了换季,缝纫机没有一刻停歇过,月入千元不在话下。但现在裁缝业不景气,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对此更是少有问津,即使有客源,也大多只改衣不做衣。而像她这样的裁缝店,大多已经演变成为修改店,只接些改裤脚、换拉链的活儿,还有一些裁缝店则成了窗帘或床上用品店,多以卖布为主,顺带接些加工的活计。

     制衣店举步维艰,与制衣相关的缝纫机械及材料也跟着被打入“冷宫”。位于桂馥里中山百货市场的老布料商城,十几年前曾一度人声鼎沸,买客摩肩擦踵,现今依旧布料档口密布,布匹堆积成山,缝纫机械配件齐全,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毫无人气的经营景象。偌大的商城,仅有零星买客在闲逛,各家摊档门前冷清,缝纫机俨然成摆设。

     除此之外,记者还注意到,在市区各家书店的书架上,制衣类的书籍刊物少之又少,摆放位置也不起眼,少有读者经过时会驻足浏览,更难见到有人选购。

     原因:  不存在价格优势

     记者了解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汕头成衣服装市场几乎一片空白,制衣业开始兴起,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市的制衣店蓬勃发展渐成规模,制衣店面遍布街头巷尾,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成衣服装涌入市场,传统的服装制作模式逐渐走向衰落。时至今日,制衣店的规模和数量仍在逐年锐减,而成衣服装价格涨势迅猛也未能给我市制衣行业注入一剂“强心剂”,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

     制衣行业从兴起到鼎盛再到没落,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记者采访了我市多名裁缝师傅,他们均无奈地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有10年裁衣经验的张女士表示,以前由于物质匮乏,生活单调,人们对于服装穿着没有太多的选择,手头稍微宽松就会挑选自己喜欢的布料,到裁缝店量身定做衣服。当时裁缝店也多,单是一条小巷,就有十几家制衣商户。如今,生活水平提高,服饰实体店、网店大量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宁愿花多点钱买成衣,也不想为选料裁衣耗费时间。裁缝店因此越来越少。

     同为裁缝师傅的戴先生也认为,成衣服装市场对裁缝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毋庸置疑,但也无法回避裁缝技术跟不上时代步伐这一事实。早前服装款式变化少,一个款式可以流行好几年,现在不同,现代人追求时尚,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行业时尚化频率加快,高端设计层出不穷,普通裁缝根本无法效仿。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裁缝店一度拥有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这也成为大家不再订制衣服的重要原因。有受访市民就表示,市面标价200元的服装,去裁缝店订做开销一样,甚至不止200元,加上订做时间较长,还不如直接购买省事。

     无奈:  绝活难寻传承人

     有了各式各样的潮流服装店,传统制衣在都市人生活中的地位已经不再举足轻重,非但裁缝店急剧减少,就连“量身制衣”这门手艺,恐怕也难逃后继乏人的命运。

     从事裁衣缝纫工作近40年的芳姨称得上是制衣行业的“老师傅”了。自17岁起,她就跟随姑母学习缝纫。20岁那年,掌握了一定制衣技术的芳姨在市区新兴街开了一家小小的裁缝店,当上了裁缝师傅,这一当就是几十年。虽说如今生意大不如前,但芳姨一直坚守裁缝店,为街坊邻居改补裁制衣物。别看老人年事已高,裁剪、缝补、纯手工制衣样样难不倒她,每一样活儿经她巧手都极尽精细。

     芳姨告诉记者,现在要靠裁缝店赚钱有点难,自己苦守裁缝店,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制衣爱好。当提及缝纫这门技术,芳姨脸上则露出一丝无奈和不舍。她坦言,自己曾经先后带过两个徒弟,但都在学成之后便放弃缝纫手艺外出务工了,儿子也不愿继承手艺。现在一手绝活苦无继承人。不过,学缝纫手艺也并非易事。不仅学习时间长,还需要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摸索以及长期积累经验。而学成之后自己接生意,赚大钱的机率小,顶多也只能养家糊口。正是这样的原因,肯继承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自然越来越少。

     出路:  创新或能扭局面

     新兴产业的崛起,导致传统制衣业萎靡不振,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有商家开始推陈出新,运用独特的创意包装裁缝制衣店,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市,各种以自制服饰、设计服饰为主的新潮制衣工作室正悄然兴起。这群业者有别于传统裁缝,他们不再一味地专注于“做”,单调死板地“依样画葫芦”复制杂志上的服饰,而是将人和服装融为一体,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并将设计理念和建议渗透到顾客的特定要求中,为服饰添多了一份“原创”的味道。

     小可是市区一家服装工作室的老板,他的原创服饰就迎合了众多消费者在服饰文化上追求标新立异、彰显个性、我有人无的心态。目前工作室已拥有一批固定“粉丝”,经营可观。小可觉得,“量体裁衣”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只要合身就行,还要根据不同的人,设计出具有个性特征的服装款式来。成衣市场确实处于鼎盛,但制衣市场只要敢于创新转型,也未必无法立足。

推荐资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会员中心

版权所有 © 2019-2020 服装工业网 冀ICP备19024797号-1